1.水资源问题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8000亿m3、而且其时空分布极不均衡,造成我国的水问题很多,除了大的洪灾、旱灾外,在城市地区表现突出的是城市缺水和水污染。水资源的短缺造成社会经济的损害已经大于洪涝灾害,水资源的问题近年来也已经超过石油、能源等问题,被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特别是京、津、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以色列的449m3、水问题尤为突出。
2.城市水问题城市是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环境和水资源条件虽然相对较好,但因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用水需求过度集中,造成人均拥有的可利用淡水资源量却很少,据初步分析,在全国660个建制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缺水是中国许多城市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这已成为共识,但对导致城市缺水的原因却有着非常复杂的成因,而主要是城市供水设施不完善和水源污染所致的水质型缺水,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水污染是城市的最大隐患。它不仅恶化城市生态环境还毁坏城市水源使本已紧张的城市供水“雪上加霜”、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供水问题,加剧了城市水危机。
3.城市供水问题
(1)新中国城市供水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前10年的恢复期,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供水设施极度匮乏,全国只有60个城市建有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仅为240.6万m3,供水人口仅900余万人,连最基本的用水需求也无法满足,城市供水处于低水平供给上。后来,国家于1959年在保定主持召开了全国城市供水会议,首次提出“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开展节约用水工作”的要求,1973年,原国家建委又组织研讨会,一方面抓开源,重点组织13个缺水严重的城市建设供水工程;另一方面抓节流,发出了建(73)建革城字第341号《关于加强城市节约用水的通知》,首次提出了我国城市节水的方针、任务和方法,这一时期节水工作的显著特点是将“弥补开源或供水设施不足”作为节水工作的主要目的。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为城市的发展注人了活力,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加速,开源及供水设施的建设速度赶不上用水需求的增长速度。缺水问题日益突出,缺水的原因已从单纯的设施短缺,逐步扩展到与水源短缺并存的状况,逐步认识到要遏制过度开源以弥补水源不足。从1989年到21世纪初的这些年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继续加快,城市用水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城市不仅存在水量短缺,还存在更为严重的水源污染问题。水源污染既加剧了水源紧缺的矛盾,又増加了保证供水质量的难度,对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提出了开源、节流与治污并重的战略。
(2)新世纪我国城市供水市场化问题: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中小型城市迅速崛起,中国城市化进程又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缺水、水质型缺水、设备型缺水的矛盾。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WT0的加人,使中国越来越融人全球一体化经济,中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城市供水体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城市供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性城市市政工程,在追求利益和优惠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多元化的城镇供水市场格局,中国城市供水行业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日益多元化,供水服务领域成为投资收益最佳的行业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3)社会经济发展与水需求的非线性关系:建立节水型社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呈非线性要求,随着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等大力推广,经济水平的增长并不一定要求水的需求同步增长,这又在考验人们对发展与资源之间平衡把握,同时又加剧了有限的城市供水市场的进一步无序化商业室争。
(4)城市水系统的复杂结构,导致水系统管理多样性;研究城市的供水问题、必须以城市“水系统”为对象,该系统由城市水源、城市供水、城市用水和城市排水等四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可分为若干个次一级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因此,城市水管理是一项涉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用系统的观点、理论与方法去解决水管理问题.还应按“系统”的原则去构架城市水管理的组织结构。
(5)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战略:从城市水源、供水、节水、排水、治污、水环境等多方面和角度,如何对待水的自然循环中水环境的承载力、水生态的承载力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对待水的社会循环中涉及的不同尺度的、不同功能区划的水源保障、供水安全、节约用水、污水治理等实际问题7实现以人为本,持续、全面的社会、经济和人类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和各级水管理部门的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必须实现"合理用水,节约为先,治污为本,控制水质,保障安全,水务管理一体化,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发展目标。提出"节流优先”、是我国水资源匮乏这一基本水情的客观要求,也是反对用水浪费,降低供水投资,减少污水排放,提高用水效率的最佳选择。建设部提出了我国城市未来新增用水量的一半要靠节水来解决的目标要求,力争将城市人均综合需水量指标控制在每天160m3范围之内,使我国城市总用水量在城市人口达到最大值后得到稳定,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发展节水型器具、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最终形成节水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强调“治污为本”是保护供水水源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充分认识到治污能产生改善环境,保护水源、增加可用水量、减少供水投资的多重效益,要把治污作为一项环保和“开源”的综合措施、以制度的形式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在制定城市需水及供水规划时,供水量的增加应以达到相应的治污目标为前提,这个目标的基本要求是遏制水环境的恶化趋势,并力争逐步改善。也就是说,未来污水处理设施能力的增长速度必须高于供水设施的能力增长,并采取有效措施修复已经受到污染的城市水环境。要谨防一些忽视污水治理的城市因盲目开源而陷入用水越多,浪费越大,污染越严重,直到破坏现有水源的恶性循环。全国各个城市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城市水问题之路。北京水务局就率先创新地提出了“循环水务”的治水理念,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是为保障首都21世纪水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城市供水的出发点必须以现有水的存量和社会对水质、水量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持续可利用为原则,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家用净水机、厨房净水器、中央净水器及无盐软水机、软水器等净水设备导购平台—家用净水设备网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