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文章详情

“水十条”发布在即 治水盛宴正考验官员定力

分享:
2014-06-17 11:20:07 点击数:1391 作者:水事易

我国一项重大污染防治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即将全面实施。环境保护部透露,草案已报请国务院审议。实施这项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环境安全,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

“水十条”是继“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我国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污染防治计划。计划预计总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相信计划的实施会使我国的水质得到较大改善。

水是生命之源。近些年,我国的GDP增长了,水质却在急剧下降。权威机构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70%的河流湖泊受到严重污染,十大水系、62个主要湖泊分别有31%和39%的淡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要求,3.6亿民众缺乏安全的饮用水。

投巨资治理水污染,体现了党和政府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的理念和决心。政府治水,百姓充满期待,相关企业更是一片欢腾。治水涉及到市政污水提标改造、水务设备、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等众多相关产业。眼下,这些行业的企业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就连外资企业和国际财团也开始介入中国水质提标项目。因此,企业界将治水计划形象地称为“治水盛宴”。

盛宴即将开席,对“宴席”承办资源的分配者———各级政府和主管官员的定力来说,实在是巨大考验。这些“菜肴和服务”———治水项目交给哪些企业承担,才能既保证工程质量有利当代、惠及长远,又能保证主事部门和官员清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据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的研究,1986年至2013年28年间,143位因腐败落马的省部级官员,四成涉及重大工程项目腐败,包括基建项目、房地产项目、重大采购项目等。

盛宴面前,官员要抵制诱惑,保持定力,固然来自于自身长期的修炼,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赋予的公共资源分配权,真正用在为人民服务上来;也来自于健全的决策制度,相互制衡的权力使用制度和严格的质询机制。

在重大工程决策环节,应试行相关部门相互签署制度,实现一级国家机关权力制衡,避免一个部门、一个官员对一项重大工程说了算,从而导致腐败。

在工程招投标环节,不但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招投标制度,还应建立规范运行的工程项目全程公开招标程序。如招投标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公布,甚至通过电视、网络直播全过程,便于群众监督。

在工程去向确定后,要向社会公示招投标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乃至完成后,要推行决策质询制度,接受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对投资预算、工程进展、工程招投标情况、工程质量、中标企业与相关政府官员关系等方面的质询。对其中有争议的问题、敏感问题,相关部门和官员必须作出回答。

在工程出现问题时,还要推行高管问责制度,相关官员要向社会作出公开解释,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部门和官员,要进行相应问责。

如果能建立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并在每一个环节都能认真执行,相信,治水盛宴中,也许不再有官员倒下。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发布
注册 | 忘记密码?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