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并将其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京津两地联合举办党外人士共促协同发展座谈会,民革天津市委主委田惠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大气环境治理理念: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此次座谈会是由京津两地共同搭建的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平台。两地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商会)和市级无党派代表人士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环境治理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务实建议。据了解,两地党外人士将利用这一平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丰富建言献策形式,推动意见建议转化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举措。
环境治理
构建三地生态补偿机制
“从京津冀现状来看,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依赖跨流域调水解决缺水问题,成本高昂且不可持续。”台盟北京市委提出,在京津冀这一大范围内有效调配区域内的水资源,才是解决京津两地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
优化环境资源配置需要怎样的体制机制?田惠光建议三地以控煤、控车、控尘、控污和控新建项目污染为重点,探索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尤其在水源保护方面,可将河北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水源地及黎河输水河道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组织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同时建立引滦水源保护跨省生态补偿机制,纳入国家省际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关于生态补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则建议可尝试由三地政府设立区域环境治理基金,在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的同时,通过经济补偿推动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向。
“欧盟出台的"欧盟—成员国"二层次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模式,为京津冀环评区域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致公党天津市委副主委何悦更为重视治理大气的法治手段,她认为,应制定京津冀区域联合环评规章,经国务院授权,由京津冀三地联合组成立法机构,共同制定适用于该区域的环评法律体系。
农工党北京市委也着眼于顶层设计,提出编制并实施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保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划定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红线,推动区域排放标准一体化。
来源:北京日报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