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等工作要求。
东莞市水务局局长张国平回应记者,日前。该项制度各项指标完成良好,全市用水总量、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地下水开采量3项考核指标均低于20112012年,呈递减趋势。此外,为保证饮用水水源平安,东莞还实施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水全面监测,目前已实现1000个水质监测点监控水质,其中人工监测点888个,线监测点112个。
东莞完成《东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东莞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方法》制定工作,2013年4月。并经市政府印发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相关职能部门、镇街(园区)工作职责,并明确从2013年起,由市水务局牵头对各镇街2012年到2015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
上述制度实施以来,市水务局局长张国平表示。东莞在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的基础上,率先开展镇街水资源分配工作,制定了东莞市水资源分配方案》明确了各镇街(园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红线,并将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4个指标纳入对镇街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对各镇街领导班子成员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为加强水资源论证后续监督管理,张国平告诉记者。东莞水务局先后对7个建设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项目后评估。对取用水总量接近用水控制指标的镇街,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逾越用水控制指标的镇街,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
记者还从相关渠道获悉,此外。水务局已编制完成了东莞市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摸清了全市水务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现有水务信息化基础上,正在开展东莞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为深化水价改革,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以来。东莞采取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建立污水处置费征收规范与收费水量处置率同向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征收规范与治污效果挂钩的减排约束价格机制、高污染企业实行差别收费等污水处置费价格形成机制。张国平表示,目前,正加紧研究制定非居民阶梯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方案。
为推进城镇生活节水改造,此外。市水务局对老化供水管道、腐蚀或漏损严重的管道附属设施及计量精度低的水表等进行更换改造。张国平介绍说,至2013年,全市累计投资11.89亿元,改造老旧供水管网5292.24公里。目前改造效果显著,改造区域供水水压明显提高、水损明显降低、水质明显好转,局部镇街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10%以下。
此期间,张国平说。东莞还顺利通过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验收组认为东莞型社会建设圆满完成了试点期间《规划》各项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意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验收。
为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工作,张国平说。水务局相关部门定期对东江和重要饮用水水源水库进行惯例水质监测,定期公布水质状况。2013年,结合镇街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要求,扩大水功能区监测范围,水功能区监测数量达到40个。
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为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和新增取水,其中东引运河中上游地区,严格控制废水排放量大的工业项目,工业废水排放量超越500吨/日的新建、扩建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
全市污水处置厂建设和管理已全面铺开,据张国平介绍。37家污水处置厂已全部建成并相继投入运营,设计总规模达258.5万吨/日,建成截污主干管网建设长度841公里,现状日均处置量约为243万吨/日,负荷率达到94%
为加强饮用水水源平安保证,张国平说。水务局加快推进东江和27个重要饮用水源地水库维护区划分工作。并实施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水全面监测,实现千点水质监测,其中人工监测点888个,线监测点112个(水源在线监测点11个,出厂水在线监测点33个,管网水在线监测点66个,二次供水监测点2个)并完成了东莞市应急备用水源保证规划》编制工作。
市水务局还启动了联网水库饮用水水源维护区围网隔离工程前期工作,此外。推进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维护的近期工程。
为申报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乡村,张国平说。启动了一批涉水重点项目建设,开展以有效削减排放负荷为基础的河涌水污染控制工程,推进境内河涌治理、跨界河流综合治理以及水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促进东莞水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完成东莞市用水定额修编,制度体系建设:出台了东莞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东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2012-2013年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发布了啤酒制造行业取水定额》造纸产品取水定额第1局部:纸板》和《工业产品取水定额精纺毛织品》三个行业取用水定额地方联盟规范。
全市累计投资11.89亿元,生活节水改造:对老化供水管道、腐蚀或漏损严重的管道附属设施及计量精度低的水表等进行更换改造。至2013年。改造老旧供水管网5292.24公里。目前改造效果显著,改造区域供水水压明显提高、水损明显降低、水质明显好转,局部镇街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10%以下。
水事易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