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文章详情

探访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水质:江水来处绿意浓

分享:
2014-08-06 12:09:09 点击数:1359 作者:水事易

今年汛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正式通水。届时,一渠江水将穿山过河,蜿蜒向北,自流到北京、天津,严重缺水的河北,每年也将得到30亿立方米江水的润泽。

南水北调,成败系于水质。通水在即,人们更加关注水质问题。日前,记者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河南淅川县进行探访。在这片被称为京津“水龙头”的土地上,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已变得绿溢翠滴,水质保护与绿色发展得到深度融合。

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二类水标准,深层水可直接饮用

说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分恰当。目前,丹江口水库总面积为745平方公里,其中淅川境内水域面积362平方公里。正常蓄水后,水库总面积将增至1050平方公里,届时淅川境内水域面积将达546平方公里,占水库总面积的52%。

7月21日,荡舟在有“亚洲天池”之称的丹江口水库,蓝天白云之下,湖面烟波浩渺,碧波荡漾。行至湖心区域,工作人员用特制容器从深水区取出水库水分给船上众人,记者接过一杯,入口甘甜绵软。而监测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已连续7年保持在二类饮用水标准,深层水可直接饮用,完全符合调水要求。

放眼远处,记者看到一只小船上,身着橘红色工作服的人员正在巡查水面,并捞取矿泉水瓶等漂浮物。“这是水上清漂办公室的专业人员在清漂。”随行的淅川县航运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投资2000万元组建了2000余人的护水队,通过定岗、定责、定员,建立了网格化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为更好地保护水质,该县还专门成立了水上清漂办公室,负责辖区内水面漂浮物的打捞和处理,“这个办公室现在有工作人员12人,正式通水后将增加到50人。”

取缔网箱养鱼,是淅川县人民为保证库区水质做出的一大贡献。丹江口水库工程,淹没了淅川大片良田。为尽快改善群众生活,1997年,淅川县制定了“百里万箱下丹江”的网箱养鱼发展目标。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淅川共有网箱41729箱,涉及养殖渔民8000余户,年产鱼6万多吨,产值15.8亿元,沿库群众八成以上的经济收入来自网箱养鱼。

为实现清水北送,淅川痛下决心,毅然取缔拆除网箱养殖,“宁可牺牲自家,也要支持国家”。自今年2月底网箱拆除正式开始,目前已拆除36821箱,完成总任务的88%,剩余集中存放4908箱,占总数的12%。一户户渔民默默地拆掉了养家糊口的网箱,不讲代价,不计得失,只希望一库清水早日北送。

淅川造林面积连续六年河南第一,森林覆盖率已达45.3%

植树造林,能够减少土壤浸蚀,构筑水质保护生态屏障。近些年,淅川植树造林成绩斐然。

7月22日,马蹬镇农民石廷乐和其他造林专业队员吃过早饭,便开着运水车,到凤凰山造林基地给树木浇水。这片原本一毛不拔的荒山上,已栽满青绿的树苗。

几年前,石廷乐和十几名群众组织了一支造林专业队,一年四季专职造林护林。经过几年努力,他已造林8万余亩,绿化了50余座山头。像石廷乐一样,爱绿、植绿、护绿,已成为每个淅川人的自觉行动。

为破解“年年种树不见树”难题,该县大胆尝试,采取合同造林的形式,与乡镇林站或造林大户签订荒山造林合同,县里依据造林成活率兑现造林资金。针对山区造林难度大的实际,淅川通过公开招标,引进和培育造林专业队,使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目前,全县活跃着35支专业造林队,每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

汤禹二山一片翠绿,干渠两侧翠屏千叠,排排树木染绿渠首,条条绿带环绕丹江……在淅川人民的艰苦努力下,该县已连续6年造林面积居河南省县级第一位,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3.2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32.5%提高到目前的45.3%。目前,淅川已沿丹江口库区筑起百里“绿色长廊”,该县也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竹柳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玫瑰连片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石榴种质基因库。

种植金银花、茶树、湖桑,每年少用传统氮肥2000多吨

“我们一家5个人都在基地干活,锄地、采摘都按工付钱,这可比起光种地划算多了。”7月22日,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民高志秀在金银花基地边锄草边说。

金银花根系繁密发达,种植时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具有独特的固土保水作用,成为当地首个保水质、调结构、促民富的农业示范项目。淅川专门出台了扶持金银花发展的奖励扶持措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金银花种植的快速发展。

在唐王桥村的示范带动下,淅川金银花种植已扩展到15个乡镇,形成了集种植、烘干、深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条,带动产值达9亿多元。

绿油油的茶叶,黄灿灿的金银花,随风摇曳的湖桑,环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正当时。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要求,淅川努力实现水质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新发展生态农业18万亩,其中湖桑4.5万亩、茶园3.9万亩、金银花3.1万亩,不仅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而且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我们扶持源科生物等企业研发、推广生态有机肥,引导、鼓励渠首农民使用生物肥、复合肥,有效保护了水质。”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介绍,如今在淅川县,茶叶、蔬菜、湖桑“吃”的都是生态有机肥,全县每年减少传统氮肥用量达2000多吨。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发布
注册 | 忘记密码?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