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陆续听到一些市民反映,位于湖北省鄂州市境内的长江鄂州段江面出现了大量的“不速之客”———水葫芦,希望有关部门管一管。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笔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水葫芦来势汹汹
许多市民反映,绿油油的水葫芦呈块状、线状漂浮在江面上,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绵延不绝。有的水葫芦带有10多米宽、数百米长,看上去让人碜得慌。10月下旬,笔者在鄂黄长江大桥下看到因江水消退而搁浅在鄂州一侧江岸上的一个水葫芦带,足有3米多宽、1公里长,全是密密麻麻的水葫芦,具体数量不可胜数。
在鄂州市滨江公园附近垂钓的退休教师戴先生称,自己在此钓鱼多年,从没见过水葫芦持续时间有这么久的。从今年9月份水葫芦就开始出现,陆陆续续至今,已有两个多月,不知到何时才能完全消失。
在江边泊船的黄先生来自湖南,从事陶器买卖。他告诉笔者,自湘江进入长江之后,从湖南省岳阳市到此沿途的江面上随处可见水葫芦。另一位在长江下游跑货运的船老板李先生称,在长江江苏段的江面上也有大规模的水葫芦的身影。
水葫芦危害不可小视
鄂州市环保局专家吕先生介绍,水葫芦又名凤眼莲,原产南美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可作为绿肥和青绿饲料。主要生长在四类、五类水质中,对净化水质有一定作用。若放养失控,繁殖迅速,将造成患害。特别是大量的水葫芦腐烂后,富含的氮磷进入水中,对目前处于三类的长江水质有一定影响。
鄂州市海事处的工作人员李女士称,水葫芦在白天对长江航运没有大的影响,但在晚上却有一定危害。特别是在晚上视线不好的情况下,水葫芦如果漂浮在长江主航道上,就会影响过往船只驾驶员的判断,让驾驶员把它误认为船只来避让,从而影响航运安全。即使在白天,也发生过水葫芦混合着垃圾缠绕船只螺旋桨的事件。
鄂州市滨江公园管理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则表示,大量的水葫芦漂浮在长江江面上,既有悖国家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又有碍视野观瞻、对滨江城市的形象有一定损害。其危害不可小视。
市民期盼:谁来管管
这些“不速之客”来自何方?鄂州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赵主任介绍,目前正值长江枯水期,沿江各地的内湖、内河、港道都在抓紧向长江开闸排水,以腾出库容,为明年的防汛做好准备。上游洞庭湖、洪湖等内湖、内河、港道里泛滥的水葫芦也随水排入长江,顺流而下,不请自来。
谁该对水葫芦负责?面对江面上绵延不绝的水葫芦,在滨江公园休闲、锻炼的许多市民呼吁,有关部门该站出来、管一管了。带着市民的疑问,笔者电话采访了有关部门。环保部门表示,他们负责江水水质监测和重大环保突发事故的处理,对打捞、处理水葫芦爱莫能助。防汛部门称,自己只负责防汛调度,对管理水葫芦之类的水污染于法无据。水务部门回应,只负责江堤安全和长江采砂管理,管理水葫芦不是分内之事。海事部门说,自己负责航运安全和船只油污污染管理,不清楚水葫芦到底归谁管。
“谁都在管、谁都不管。”针对有关部门异口同声地给出的“不归我管”的答复,许多鄂州市政协委员纷纷表示,治理包括水葫芦在内的各种水污染,关键是要解决好“九龙治水”、职责不清的问题。首先,在国家层面,要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要求,抓紧修订有关法律法规,把治理长江等大江大河的职责集中到一个部门,解决好职责交叉、相互推诿的问题。其次,由国务院协调长江上、中、下游沿线各省、市齐抓共管,完善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打捞、处理各辖区内包括水葫芦在内的各种污染物。第三,由当地政府抓好洪湖、洞庭湖等内湖、内河的治理,从源头上遏制水葫芦蔓延、泛滥。
水事易相关咨询请扫码